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恶人大明星 > 第0560章 开宗立派

  林海文相当真诚而直白的发言,在高美的同学们,包括巴黎乃至欧洲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和青年艺术家们的群体里,传播的相当快。
  毕竟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
  不管从朋友圈,还是从公共平台上,林海文那一番石破天惊的自我定位,都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阿尔图尔,他的朋友贝尔纳等人,那帮和林海文在Facebook上公开对喷过的一批人,难免要说些酸话的。当然了,他们没有林海文那么不要脸和放得开,所谓酸话,也就是说林海文王婆卖瓜,老瓜当新瓜之类的。
  倒是吃瓜群众里头有说得更直白的。
  “明明是他没人理,到他嘴里就变成了人家失去了一个珍贵的自我提升机会,这真是不服不行。”
  “你们真的不觉得,林的笑容,就想跟蒙娜丽莎一样们,林丽莎,哈哈哈。”
  “说实话,我觉得林海文的内心真的太强大了。”
  “我比较疑惑,现场的人,为什么会不向林海文提问呢?他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年轻画家,不是么?他才22岁,已经有大师级的技巧了。”
  这个疑问,当然是找不到答案的。
  巴黎高美的组织者也在探寻这个问题,因为根本就没有想过,不论是阿德里安,还是林海文,会在交流阶段,没有人提问。这两位,绝对都算是当代画家里头的风云人物,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但林海文,就是这么寸了!
  他们也不能打电话去问那些登记表上的人,为什么你们不问林海文,这要是传出去,就更是大新闻了。
  混迹在这个突然事件当中的,就是林海文的各方评价,渐次在欧洲的报纸、期刊上出炉了。
  “这是一幅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在东方,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圣母题材,一群在佛教中具有护法性质的女性,朝着佛教的信仰图腾佛祖升华。任何一个画作欣赏者,都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幅精彩之作——跟很多强调内心的抽象作品对欣赏者的高要求不同。观众们在面对时,很有观看古典主义巨匠们的作品的感觉,如安格尔的,伦勃朗的等等。
  相对于更早一些的,林海文的技法更加成熟了,吸取了更多古典大师的经验。此外,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如巴黎高美的拖尼特教授所说,一种新的古典主义表现方式,他称之为源古典主义,越来越显著地出现在林海文的作品当中。如果说安格尔是揭开自然女神面纱最后一角的绘画巨匠,那么林海文,已经在尝试着,或者说已经初步地进入到了自然女神神秘深邃的两眼中去了。
  我们很难说他已经成为跟安格尔并肩的巨匠级画家,但毫无疑问,当世的古典主义流派当中,在突破和创新上,他已经是走的最远的一位。”
  这一篇发布在上的正儿八经的评论赏析,是林海文头一次获得这个待遇的。倒不是说此前林海文的资格还不够,的逼格也没有高到非大师不能上的程度,主要还是契机,林海文供应给布罗画廊的作品,有刻意控制风格和一致,相对于风光无比的,后面这些作品虽然价钱不低,但影响力就要弱得多。
  执笔的是自己的评论家洛·威尔,专门的美术评论家,就是那种可以从上的螺旋条纹里头,看出人生真谛、历史真相和生命本源来的牛人,这才叫专业评论家。不能说他擅长幻想,但至少是个内心敏感,感情丰富的善良先生。
  威尔的这篇文章的意义,不在于他甚至把林海文跟安格尔放在一起,而在于他引述了拖尼特的一个概念——源古典主义。
  拖尼特作为当世知名的大师级画家,很早就在评论里面谈及过林海文的风格——源古典主义。但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一来是拖尼特不会卖死力给林海文抬轿子,三番五次地轰炸美术界,二来也是因为,油画流派概念是很重大的一个问题。
  这是要留名美术史的事情,林海文写,说不定过几十年再有人写,那就得林海文的源古典主义单列一节了。
  这种重要事情,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认可的。
  但相对于此前时期的作品,风格上有极大的突破——伦勃朗的光感秘册一举把凡艾克源种悬浮球的经验值比例推到了50%以上,从而出现了大师气泡这个东西,林海文能够完美模仿弗洛伊德,也是因为这一点。
  除此之外,林海文全面发挥之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具备了更浓郁的直指内心的能量——林海文自己看来,它似乎越来越有一点天魔魅影术的意味。
  站在这幅画前面,观看者能够直抵这里面的宗教内涵——悲悯、欣悦、平和和超脱。
  很玄的一种感觉,而且并没有那么明显,毕竟经验值还低,如果到60%,甚至80%,林海文觉得那会儿自己的画,可能真的会有魔法卷轴的感觉,能展现很多潜意识层级的东西。
  威尔显然确实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他看出来这种“自然女神双眼里的风景”,是很了不得的。
  足堪开启古典主义的新时代,延续已经停滞400年的古典主义绘画的生命。
  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其它期刊也并不低,虽然没到开宗立派的程度,但也明确说林海文的作品,确实出现了飞跃式的进步——绘画就是这样,没人说你进步了,你进步也是没进步,有人说你进步了,你没进步也是进步了——自然科学之外的东西,没有量化标准,就是这么艹蛋。
  好在,林海文确实进步了,不管是实际上,还是别人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