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下安康 > 第七章 民生问题
  击退了高句丽的的入侵,黄明祯也有功夫开始经营辽东的民生之事。
  辽东的消耗基本上靠战争缴获和黄明远不计回报的投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摆在黄明祯面前最重要也最棘手的便是二十多万中原移民的生计。此时已经入了秋,还能赶上一股冬小麦的栽种,但到了明年夏粮打下来之前,这群人是没有产出的。大半年的时间,光是需要的粮食就海了去了。
  而且这些移民几乎都是流民、盗匪裹胁的百姓和参与杨玄感之乱的人,俱是一应物资全无,甚至连积蓄都没有,包括口粮、种粮、农具、牲畜、房屋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得总管府负责。
  辽东郡太守是达奚暠,就不是一个擅长民生之事的人。
  而黄明祯的重点工作仍是练兵和防范高句丽人的反攻,因此为了更好地佐助黄明祯治理辽东,黄明远又表丰州的老部下邓议为辽州总管府录事参军事兼辽东郡郡丞,表兄房玄龄为辽东令,二人负责辽东的民政之事。
  邓议在丰州之时,便是李子孝的左膀右臂,丰州的经营方式了若指掌,他来到目前可谓是一张白纸的辽东,立刻便可以将丰州的政策最大程度的复制过来。房玄龄更是历史上有数的名相,贞观之治的内政几乎都操手于他一人。
  黄明远很清楚,发展民生这个东西,最重要的两件事便是人和钱,尤其是一白二空的辽东。
  幸好黄明远还有丰州这个老巢。
  李子孝在丰州待了十年,这十年间其实丰州发展的并不太迅速,因为丰州环境就在那里,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李子孝在这十年中,为黄明远做得最重要的的一件事就是为黄明远培养出无数的优质吏员。
  十年间,丰州的小吏、学子、工匠、医生、教师等等充斥在黄明远所统帅的每一支军队,每一个郡县,靠着他们,黄明远才能如臂指使。
  这十年来,丰州就是一个播种机,一个宣传队,一个引路人。
  这一次为了支援辽东,李子孝一口气从丰州调集了上千名吏员,两千多名工匠,数百名教师。这些人是丰州播种到辽东的种子,也是未来辽东播撒到全天下的种子。
  人是官吏和工匠,而钱就是粮食了。
  辽东算上官吏、士兵、移民和其他一些需要赈济的当地百姓,足足有五十万人之多。这些人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再是节省,所需要的粮食至少也得两百万石,这还是大多数人要吃个半饱的情况下。
  而高句丽人经营辽东是用得山城体系,好多地方农业并不发达。而且连续两年大战,辽东城附近早就土地荒芜,村寨荒废,哪有粮食。对于黄明祯来说,这其中的缺口至少在一百五十万石之上。至于天子给得那点粮食,二十多万移民一路上人吃马嚼的,也没剩多少了。
  无论是黄明远还是黄明祯都不是神,都没法凭空变出粮食。
  正当黄明祯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的时候,二兄黄明聪从林邑一路北上,带着数百万石粮食来到辽东。
  黄明聪经营林邑数年,这两年又破扶南国,威震南洋诸夷,将势力范围拓展到湄公河三角洲一带。这里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农田密集,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是整个亚洲水稻单产最高的地区。
  黄明聪占领这里,带来了北方的先进技术,然后抓捕当地土著为奴,开垦荒地,种植水稻,两年下来,整个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尽成了粮仓。
  有了人有了粮,邓议和房玄龄开始经营辽东。
  此时的辽东,当初汉家的地方制度和行政体系早就完全荒废。高句丽在辽东实行山城体系,以城和堡为管理单位,各地互不统属,又统一受命于平壤朝廷,向朝廷缴纳赋税。这些人虽然住在城中,但大部分城池内的统治跟原始的部落没什么区别。
  隋军攻破辽东之后,攻破了大量山城,其原始的统治体系也被打破。
  邓议和房玄龄乃按照历史和地里情况,将隋军现在控制的辽东分为襄平县、安市县、营口县、汶县、沓氏县、本溪县、抚顺县、定辽县、辽中县、旅顺县十县之地,县下根据汉民的定居情况,设置乡、里。
  辽东本有汉民十多万,再加上移民,整个辽东治下立刻便有了四十多万汉民,辽东的统治基础立刻便稳定起来。
  有了行政区划,邓议将从丰州调来的官吏分散到各县、乡中。
  各丰州来的官吏,本就多是移民出身,且在丰州也多经历过处置移民之事,因此各项工作皆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辽东原有数十万各民族之人,黄明祯也强制各族编户齐民,而拒绝编户齐民的部落,皆被隋军直接剿灭,辽东之地传统的部落体系,就此烟消云散。
  黄明祯又将原本聚居的各族人分散开来,并把这些人从大城迁出,迁徙到边缘、荒瘠之地,让他们负责养马、做工、采矿等,并通过改籍、通婚等手段,压制这些胡虏部落的数量。
  对于移民,邓议专门设立了移民司,亲自负责。
  除了将这些移民分散安置,令他们开垦荒地,官府还无息贷给他们粮食、农具、牲畜等,帮助他们平安度过这个冬天。
  丰州来的官员在襄平南部发现了铁矿,在本溪县和抚顺县境内发现了煤矿。丰州地区的煤、铁开采已经非常成熟,邓议乃利用丰州调来的工匠,仿照丰州制度,在各地开始矿场和工场。
  正好辽东有大批的奴隶和当地胡虏,可供消耗。
  对于辽东来说,有丰州这么一个模板,好多东西都可原样搬过来。
  辽东的建设是一个筚路蓝缕的过程,但辽东除了冬天冷一点,本身又是资源、环境极其优渥之地。
  经过黄明远不计代价的投入,短短一年的时间,辽东已经大变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