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713章 新物面世(为盟主开门送快递的加更)
  王琼拿着账本,跑来找严成锦:“贤侄啊,陛下巡狩,户部想跟商会借点银子。”
  陛下自费三十万两,需补二十万两。
  国库周转不开,王琼便想到,可以来良乡商会打欠条。
  严成锦道:“何时归还,谁归还?”
  还有两张欠条的银子,没有还给商会。
  王琼一时语塞。
  朝廷还欠着商会的银子。
  “快了,等李兆番把银子运回来,世伯先安排商会的银子。”
  “不借,世伯请回吧。”
  严成锦头也不抬。
  王琼傻眼了,以前帮严成锦整理衣裳都好使,这次此子软硬不吃。
  但想到礼部和司礼监找要银子,他上哪儿弄去?
  王琼看到严成锦的图上。
  写了许多字,还画着他看不懂的线。
  地上,更有数不清的彩色水墨画,下人正拾起来。
  “贤侄琢磨陛下巡狩的事?”
  陛下想南下,无非想看探访民生,但又远在京城,不能亲视。
  治理天下,是需要巡视的。
  不然,即便出了叛乱,也还蒙在鼓里,后世有飞机,大佬视察各地方便。
  但在大明,这是历代天子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官想拆除中书舍。”
  王琼察觉到什么:“你、你又想改制?”
  三日过去,弘治皇帝似是和百官置气,也似是回避百官,不上朝了。
  听说严成锦赞成陛下南巡。
  百官中不免有了声音。
  谢府,湖心亭榭。
  谢迁面上不满:“陛下巡查江南,百官反对,唯独严成锦赞成。”
  刘健一脸疑虑。
  李东阳道:“小婿虽胆小谨慎了些,可识大局。
  问明陛下巡狩日期,必会有所动作。”
  只是,这家伙的嘴巴,就如同他的姓氏一样。
  “不错。”刘健看向旁边的扈从:“严成锦这两日在干什么?”
  眼瞎了一只,弘治皇帝派了锦衣卫,护卫左右。
  “属下不知。”
  这个锦衣卫是千户杨礼的人,与千户叶准分属两个编制。
  谢香灵走过连廊,看见刘健和李东阳,上前问安,却听谈论严成锦。
  “刘伯伯和李伯伯是问严府?香玲正从严府回来。”
  “严成锦在做什么?”
  “作画,有许多画作,爹要查严府吗?”
  谢迁摆摆手让她离开,面色陷入了沉思。
  作画干什么?
  这时,下人跑来禀报:“老爷,严大人来了。”
  很快,严成锦来到亭榭中:“本官想到打消陛下南巡的法子,需三公谏言。”
  何能抱着一本大册子,堪比半张书案。
  刘健狐疑接过来,翻看几眼,顿时,惊讶得眉头一挑。
  “这是什么?”
  李东阳和谢迁同样惊讶。
  这本册子上,有精美的插图,在插图旁,还有写着一行大字:
  特大喜讯,京城南部的新宅地基竣工!
  下方,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匠人和力役,辛苦劳作,马车拉着巨石。
  赫然,是京城外新建的宅邸!
  翻一页,又有大字:
  悬壶济世,昨日惠民药局看诊人数破两千!
  下方,是惠民药局的彩图,病人排队,门上挂着惠民药局几字。
  一副病人瞧病的景象,浮现在三人的脑海中,宛如就在眼前。
  比邸报清晰了十倍!
  李东阳不禁抬头:“这是?”
  严成锦平静道:“报纸,亦称新闻。”
  如今的技术,还无法制造出相机,只能用画师的彩画来描绘。
  皇帝和百官,可以通过报纸来知晓各地民生,消减信息差。
  士绅也能凭报纸,窥探各地的商机,促进大明经济发展。
  在上一世,在网络没发达前,百姓最爱看的,就是报纸。
  “请三公将中书舍,拆于御史衙门,绘制各地新闻,传回京城,也流通坊间。”
  中书舍的人,能写能画,正好当新闻记者。
  留在在宫中,浪费皇粮。
  “新闻业,可令大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陛下和诸公闲暇时,可以看看新闻。”
  李东阳冷静下来:“中书舍人,为诸公恩荫子弟,他们岂愿离开京城?”
  改制就算了,可动到诸公儿子的头上。
  诸公能同意?
  刘健点头,中书舍有许多重臣的子弟,谋一份生计。
  “下官告辞。”
  严成锦转身走了,这等得罪诸公的事,刘健三人决定干不干。
  不干,陛下就会南巡,如何定夺,与他无关。
  大清晨,上朝。
  弘治皇帝虽然来上朝,但面上依旧有些不悦。
  诸公如同弘治皇帝置气般,面色凝重,一愁不展。
  “南巡之事,筹备得如何了?”
  刘健和李东阳回过头,看了严成锦一眼,发现此子没打算开口。
  “老臣有话要说!”刘健沉声。
  李东阳和谢迁也一同站出来。
  弘治皇帝看见刘健从袖口掏出一物,疑惑:“这是?”
  “此物,可在千里之外,知晓各地详实府事,与疏奏和邸报不同。”
  弘治皇帝只是看了一眼,却震惊住了。
  各地传回疏奏,只有文字描述,很难知晓是什么样的景象。
  眼前,一副彩绘配上文字,活灵活现,在脑中浮现景象。
  看一眼,就知道是京城,有高耸的城墙,还有驻守的禁卫,熟悉…
  “这是?”
  将弘治皇帝一副沉迷的样子,百官好奇又疑惑地看过去。
  萧敬将呈下来时,偷偷瞄了一眼,这比厂卫汇报还清楚。
  诸公看完后,皆露出骇然之色。
  顿时,喜爱上了此物。
  云南距离京城万里,民生疾苦,到底有多疾苦,想象不到,可要是有新闻,就一清二楚了。
  王鏊动心道:“刘公,此物究竟是?”
  “是报纸,陛下不南巡,也能通过报纸,知晓江南一切,”
  弘治皇帝蹙眉:“此物从何而来?”
  刘健知道此物比邸报好用,“严成锦所制,臣想请乞,将中书舍人下放至府州县,传各地新闻,流通于大明。”
  他们处理的疏奏,正是各地传回旱灾、兵灾、百姓民生和惩治贪官的消息。
  换言之,要处置,就需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有图为作证,比单凭文字描述更详实。
  李东阳去孔庙祭祀一次,深有体会,不去山东,仅凭一封疏奏看不出来。
  报纸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狐疑:“严卿家为何不亲自呈给朕?”
  严成锦微微抬头:“因为此物,需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