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 > 第二一四章 另起炉灶办新学
  “仲贤休得过谦,你怎么能算是无知老妪呢?”
  “公子,我可没过谦。对这样的学问,我和那些孩童又有什么区别呢?若仅以这样的学问来看,我就是无知老妪。”
  康不怠也没觉得这个类比是对自己的侮辱,跟着刘钰久了,方知天下原来还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学问。
  很多学问他真的从未听过,但并不妨碍他能理解。无非就是几个新词,在脑海中可以脑补出世界本源的模样。
  康不怠风近老庄,对于这样的世界本源,很亲近,并不排斥。
  谈笑过之后,刘钰把门关上,屏退了其余人,和康不怠说起了自己的计划。
  凡是计划,总有目的。
  刘钰的目的很明确。
  花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人为创造出一个新的识字群体。
  这个群体,必须要和现有的士大夫阶层是割裂的。
  这个群体的经济基础,也必须要和现有的士大夫阶层的土地地主成分是割裂的。
  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完全都是割裂的。
  要学常识、自然、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内容,使得他们学的东西,科举用不到,完全和已有的士大夫阶层割裂开。
  要有内部的晋升体系,内部消化。
  包括炮兵、要塞工程师、工兵、海军这四个军种的军官;商会内的会计、内部书写员、管账;贸易公司的船长、船头;各个作坊的负责人等。
  这些人的出路,一部分是当海军,一部分是进作坊做工,剩下的就是出海做贸易公司的雇员。
  日后作坊发展,也要有限雇佣这些人。皇帝所不能直接掌握的官职,也是以这些人优先。
  这些人除了说一样的语言、一样的肤色头发之外,和旧有的识字阶层的差别,比明末时候士大夫和满清酋长的差别都要大。
  之前康不怠还以为刘钰趁着灾年招收了一批孤儿,是要养死士。
  那时候刘钰说他才不会养死士呢,康不怠也不知道刘钰到底要干什么。
  等现在刘钰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康不怠心里顿时服了。
  心道自己的格局果然差了许多,只能想到养死士这一步,却哪里想到刘钰是要搞这么大的动静?
  皇帝开了个兴办实学的口子,趁着天高皇帝远,前期又极为隐秘看不出危害,这是要做好大的一件事啊。
  刘钰也不藏私,很多事一个人根本做不成,康不怠既可信任,这件事还要康不怠日后主持。
  大致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刘钰又说了一下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招收一些略懂西学的人,主要以那些考不上武德宫,但是自小学过几何算数的人为主。
  用真金白银为诱惑。
  刘钰另起炉灶,写^_^籍。
  这些书籍也就是常识的水平,诸如地球是圆的,万物有引力,万物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伤口感染是由病菌等导致的、注音用的拼音切音等等。
  刘钰出钱,让这些人自学一年,然后考试。
  考试通过之后,按照一个月三两半银子的高价,聘用他们作为教书先生。
  这第一批人懂的也不多,但是给小孩子启蒙应该是足够了。
  至少能让孩童学会识字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有个灌输进去的理解,至于是否真的理解,那不重要,只要有个大致的概念和印象就好。
  第二步,在第一批启蒙的小孩接受了这些常识知识后,通过考试,选拔出学习优秀者。
  而这时候,刘钰之前趁着大灾招收的孤儿们,时间上也完成了他们的学业。
  这批孤儿中的佼佼者继续深造,其余人可以直接作为教师,教授第一批普遍接受了常识教育的孩童。
  教授更高一些的算数、几何、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
  第三步,再从第二步中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靖海宫官学。
  靖海宫官学除了要开办炮兵、海军、工程学等皇帝要求的内容,还要增加会计、师范、航海等。
  整个三步走,几乎完全都是从零开始。
  完全走完一个周期,大约需要八年。
  但是一旦这个周期走完,日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自我复制。
  到时候,只要有钱,只要到处办“义学”,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
  这些人几乎没有别的出路,在科举不变的前提下,这些人几乎是社会的弃儿。
  这些弃儿们有文化,但却被排斥,唯一能抱团取暖的地方,就是刘钰所在的地方。
  日后刘钰可能不在威海,不在刘公岛,但不论刘钰去哪,这些社会的弃儿都只能跟着刘钰。
  除非……皇帝宣布,改革科举,承认实学毕业生有秀才、举人、进士的同等地位。
  要是皇帝敢做到这一步,自无问题;但若是皇帝做不到,那就另有说法了。
  康不怠被刘钰的想法惊住,佩服至极,忍不住便想到了那番话。
  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以往孔孟学问,是为天下英雄所必学的科目。学而优则仕。
  如今要兴实学,天下英雄未必非要再学孔孟。
  可学问就是学问,几万甚至几十万学了学问之后,读书识字,精通实学,但却不能做官的人……这是一股可怕到极点的力量。
  而这股力量最开始的时候,弱小到没人可以发觉其中蕴含的伟力。
  等到发觉的时候,已经制止不住,一切都晚了。
  “仲贤还要编写一本简易的史书,要让孩子能懂的那种,也不必写太多的内容,就是一个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延续至今的。”
  “就从周灭商开始,分封殖民,到始皇一统。再到两汉三国,一直到本朝初兴。”
  “这个应该非是难事吧?”
  康不怠想了一下,若只是让孩子粗通历史,这的确不是难事。
  但是要说不难,也不尽然。历史总需要评价,用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去评价不同的人物?
  就像是王安石,从和秦桧差不多的地位,到如今总算有了些正面,这套书中又该怎么说?
  就像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又该怎么评价?是五德交替轮回?亦或是天命所归?亦或只是反抗暴秦?
  康不怠知道刘钰让他编写的这套书,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样的书,拿到市面上,估计没人会花钱买来看。但若是强制孩童们学,那就又不一样了。
  孩子天生如一张白纸,灌输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史书尤其如此,泱泱天朝,历史如星河,多少闪耀的人物,又有多少败类,可到底用一个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去评价这些人?
  “公子,这件事我也不好说。但既是公子说了,我也尽量去做。或者,公子可以试着写一篇?我以此为样本,也好知道该怎么往下编写。”
  刘钰想想,觉得似乎的确应该如此,便道:“那成,那我就编写一片关于武王伐纣和分封殖民的。你是个聪明的,一看便知后面的该怎么编写。”
  康不怠笑道:“是了,这等于是公子画了个框,一撇一捺都写出来了。日后再写什么字,都超不出这个撇捺。若只是让孩童懂史,只要有了框架,实非难事。只不过现在想想,竟是都要从头开始,百废待兴。”
  从头开始,百废待兴这八个字,刘钰并不认可。之前的基础已经打了不少,现在是该收获一波的时候了。
  “陛下既是让我尝试兴办实学,又让我节度鲸海,自然是以文登、鲸海沿岸的移民区为主。手不可伸的太长,再说我也没那么多的钱,朝廷估计给不了多少钱,这些钱都得我自己贴补。”
  “我是这么想的。借着之前的大灾,对文登的人口、地亩数等,都了解的比较通透。而鲸海沿岸的海参崴等地的移民区,又极易控制,就要先从这两个地方试行一下。”
  “这都是试行起来很容易的地方,怎么能说是从头开始呢?”
  之前帮着白云航刷了刷政绩,搞了一系列的变革,而且拿到了文登地区的准确人口统计。
  文登进行了一系列的必定人亡政息的变革,包括永佃制、青苗法、摊丁入亩试点等等。
  这些人亡政息的变革还是有用的,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强制减租永佃,推广了地瓜种植之后,文登地区的农夫可以保证基本的饿不死,手里也多了一点点余粮。
  加之海军在威海驻扎,消耗的补给,大量的饷银,都使得小商贩有所发展,赚这些大兵的钱。
  之前也完全摸清楚了文登的人口、田亩等,这就可以效仿一下普鲁士马上要出台的,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征收每家每户一部分教育款,数额不必太大。
  海参崴等移民地,那里的基础更容易一些。但凡去那的,几乎没有识字的,而且暂时都是屯田制,想要推广也不难。
  刘钰守着对日贸易的巨大分红,暂时也只能尝试在这种地方,覆盖几十万人口的地方搞一波强制义务教育。
  这个肯定是不能推广的,因为朝廷出不起钱,而且绝对不会花钱去学这些和圣人之言根本搭不上边的东西。
  只是皇帝让刘钰试办实学,借着这个空子,倒是可以钻一钻。
  一部分教育经费让皇帝特批,自己出一部分,再从当地的百姓手里征收一些,仍旧是耗费巨大。
  虽然花的多,但这个钱是必须要投的。青州军那是后娘养的,花点钱刘钰真的心疼,可投在长远的教育上,花起来就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