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新顺1730 > 第五章 无夷可征的征夷大将军
  刘钰心想,这应该自己最后一次提礼法和利益的选择。
  这事自己本不该谈,家国同构的礼法体系之下,外国君主也是君主,外国的尊卑也是尊卑,有些事朝廷还是看的很重,因为不想国内有学有样。
  可这件事实在太过重要,幕府必须存在。
  因为刘钰对日本就没有太长久的想法,只是想把它最后的一点黄金、白银和铜都弄走;把它作为一个商品倾销地。
  事实上,从大顺开国到现在,日本一共流出了250万两黄金;110万公斤大约1100吨的白银。这里面流入大顺的约莫五分之四,剩下的都跑到荷兰去了。
  能压榨的油水已经不太多了。
  但就像是日本“贵族”同行的那番话:像芝麻、越榨越出油,估摸着使劲儿压榨一下,还能榨出来个百十万两黄金和六七百吨白银。
  广个告,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可以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刘钰为了能让皇帝和勋贵们看到打日本的好处,可谓是煞费苦心。
  好心帮着幕府铸币改革,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稳住了物价、制止了通货紧缩,也让日本幕府通过铸币改革征收了不少的“铸币税”,幕府手里现如今是有现金的。
  好心帮着幕府推广了地瓜,使得幕府挺过去了经济危机,维系了后续作为一个倾销市场的稳定性,也方便以后无贵金属可压榨的时候,还有大米可以运。
  所以可以很方便地要出钱来,要是早几年赶着幕府那边还得要求大名们贡献米的时候,就算打了也很难压榨出来钱。
  幕府存在,就有个专门帮着大顺收税的。税收的差不多了,就去收割一波,总比自己下场去收要省事儿。
  而且幕府的特殊政体,以及朱子学说在日本的流行,都使得日本幕府名不正言不顺——至今为止,刘钰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幕府会自己推广朱子学说,朱熹的学说怎么看曹操,幕府心里没点数?
  这一次若是大顺打赢了,幕府的威望便会直接降到最低。
  到时候幕府想要维持下去,就只能依靠大顺,这可以叫卖国,也可以说是阶级意识。喊几句口号就自动放弃权力和利益的故事,基本上只在童话里,幕府别无选择。
  况且将来倾销,又不是倾销军火,那最好还是不要搞出来战国乱世。那将严重影响贸易额。
  大顺还在在旁边坐个平衡手更好一些。
  他这么一说,在场的其余人也都觉得似该如此。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没什么。
  可这件事还没这么简单。
  刘钰是要把北海道拿到手的。
  幕府将军的正式名称是“征夷大将军”。夷者,虾夷也。
  虾夷都没有了,这征夷大将军往哪征?
  这件事上,还是要给幕府个面子的,要不然脸上不好看,不给台阶下,到时候谈判也不好谈。这等于把幕府将军的法理基础给废了。
  皇帝知道他已经预先在虾夷地屯粮的事,但之前也没当个大事。
  此时刘钰把这件事一说,在场众人全都哑然了。
  都是礼法制度下生活的人,这件事当然是一听就懂。日本这个征夷大将军的名号,确实麻烦。
  但对北海道,刘钰肯定是不肯放手的。
  “陛下,那虾夷地虽然无甚物产,亦和海参崴气候相近,但论及形势,可比河西走廊。”
  “得虾夷,则下可监控倭国;上可断绝罗刹。又能防止罗刹与倭国勾连,故而虾夷地此时虽不毛之地,却一定要拿到手。”
  “陛下既委臣节度鲸海之职,为鲸海长治久安,臣移民迁民事,一直都是先外后里,先把周边一圈的河口、沿海、港口等地占据。所谓画地为牢,四周人口滋生,内部迟早为天朝实地。”
  “虾夷地于鲸海,极为重要。节度使虽为流官,臣却不得不计长远。”
  他是死了心要割北海道,要说经济价值,现在几乎没有,皇帝早就私下里答应过刘钰可以割。
  只觉得这种小事可以不用当做预先拟定的条件,到时候一说便是,想来又非富庶地,不过万余人口,即便割走,倭国也不心疼。
  然而此时一考虑征夷大将军事,皇帝皱眉道:“这事,的确有些难办。诸卿可有什么想法妙计?”
  在场的几个都是些军事重臣,这种事上着实没有太多经验。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只好道:“前朝万历年间,册封日本王,不也是册封的关白丰臣秀吉吗?只是之前那是搞不太清楚,如今也不好装聋作哑,这就另有说法。”
  “天子之下,朝贡邦国,自是只能有一个王的。倭人自称大君,这大君是个什么,他们自己叫叫还好,天朝册封的,却无大君之职……”
  “此时实在不好办。”
  不只是大臣们皱眉苦思,想不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皇帝也是低头沉思。
  皇帝觉得刘钰说的挺有道理的,保持幕府存在,还要保持日本国王的存在,这样才方便控制。
  既不废王,也不废幕府,大顺才更容易控制日本。
  可不废王、也不废幕府,还要把征夷大将军的“夷”割走……
  制定作战计划都没这么犯难,这件事上确实集体犯难了。
  再一个,若是将来日本又对大顺开战,幕府那边挂个征夷大将军的名号,这也让大顺很不爽——谁是夷?
  想了好久,也没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皇帝只好道:“罢了,此事先不提。待到事成之后,叫礼政府去想。”
  “日本不可外交,只可朝贡。此事礼政府去办,最是合适。他们皓首穷经,想来会有办法的。”
  刘钰心说这算什么说法?
  眼巴巴地又看了皇帝几眼,皇帝笑道:“卿且放心,你为鲸海节度使,鲸海何处紧要,朕自然要听你的谏言。刚才说了征倭三条,如今再加上一条便是。”
  听皇帝给了保证、背了书,刘钰谢了恩,心道这事可一定得办成啊。
  煤矿铁矿要么在北海道、要么在长崎附近,后者随时可以控制,前者要是拿到手就等于锁死了日本以后的路。
  但此时他也想不出办法,只能不再提。
  皇帝又说了一些关于此番征倭的事,最后道:“卿等还有什么意见,也都说说。”
  老迈的英国公看了一眼刘钰,问道:“此番征倭,以万人规模,是否有些托大?”
  “要么不征。”
  “若征,便要以雷霆之力,一击而杀。海运事,守常虽敢保证,可天意难测。一旦兵力不足,又恰逢大风暴雨难以支援……虽说军改之后,天兵以一当五,可倭国亦非小国,昔年入寇朝鲜,也有二三十万兵。”
  刘钰赶忙道:“英国公且放心,万人足矣。此一时、彼一时。”
  “彼时,倭国关白乱世之中成就大事,兵将都是久经历练;如今……武备松弛。”
  “再者,我也去过长崎、小仓,窥见过其城池,久不修缮。自德川得势后,生怕手下藩主反叛,各家若修城墙,必要汇报,又难批准。”
  “其国狭长,江户距离九州岛又远。海军袭扰,其集结兵力也需一年之久。届时我只要去江户周边转一圈,风帆一晾,其必不敢将江户本部兵力都用出。而其余藩主之兵,必不肯出力。”
  “故而万人足以。若是再多,粮草军备、钱饷抚恤,都需要钱。能省一点是一点。”
  “不过……这万人需得精锐。”
  皇帝点头道:“自是精锐。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国家耗费钱粮无数军改,正是用的时候。”
  “且诸卿放心,倭国不是准部。攻伐准部,数千斤的大炮要想运到,千难万难;可倭国近海,这大炮便可多用。”
  “本朝军改之前,炮便极佳。此战又难得可以多用大炮,料来无忧。”
  “况且,倭国近海,敌在此,则我在彼,寻其弱处攻打。其部众虽多,路上行走,岂有舰船快?”
  这番话,正是一直萦绕在皇帝心头的噩梦。
  只是为噩梦时,是刘钰诉说的西洋人侵袭沿海,借助船速运兵,游击袭扰。
  这样的噩梦在这一次法兰西国使团前来、签订了互换战列舰协议之前,可谓经常会在皇帝心间,如同幽灵般飘荡,难以抹去。
  如今将这样的噩梦撒在别家身上,当真是说不出的快意。
  李淦心想,只要刘钰手里的海军能赢,那这一战也就无甚可说的了。
  “刘钰,此番征倭,海军事自是你要负责的。然而督办粮草运输,此事也需得你来办。朕就不再找他人来做了,你当初有意成立海军部,想来海军之中也有参谋,运粮之事,你们便一并做了。”
  “海商诸事,你也一并谈了。条件就如你所言,以两年为期,运送军粮,换两年垄断贸易权。两年权到,再行售卖。”
  这一次漕米北运,以及之前的往日本运粮走私,都算是一次后勤演练。
  皇帝对此信心十足。
  按说,陆军的参谋部要负责后勤计划,但刘钰手底下的海军也有一个参谋班子,这一次陆军想要干成,就不得不依靠海军。故而后勤的事,江辰根本没提,等于直接推给了刘钰。
  刘钰和海商的关系,也是有目共睹,这事交给刘钰去办也正合适。
  “是,臣遵旨。”
  领了军令,皇帝又问了问众人的意见,暂时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毕竟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上一次这么干的还是蒙古人。若说教训,也就得了个不要在台风天起航的教训,别的却没什么可谈的了。
  “既如此,卿等就先退下吧。此事万万保密,不可言于他人。若走漏消息,以通敌论处。”
  “刘钰,你且留下,朕还有话说。”chapt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