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崇祯绝不上吊 > 第174章 不留活口
  恋上你看书网,我崇祯绝不上吊
  孔胤植说到后来竟然潸然泪下,一副受人陷害、忍辱负重的模样,不顾自己的身份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崇祯皇帝听的直皱眉头,心说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刚才他带着数百亲卫可是足足追了他们半个多时辰。
  那鲁王、德王、衡王很明显都成了孤家寡人,你孔胤植倘若心里没有鬼,你跑毛线?
  就连一向脸皮厚的解阎王都觉得臊得慌,他这次可算是见识到了,读书人倘若脸皮厚起来就没他们武人什么事儿了。
  同时解阎王对这孔胤植充满了鄙视,在他看来,输了就是输了,挺直腰杆子死也死得有骨气一点,你这算什么?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这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陛下,咱觉得这人在说谎,刚才这人的亲卫可是杀了咱们好些个弟兄,倘若他真的是受人胁迫,那鲁王兵败时,早该弃暗投明了!”解阎王瞥了一眼孔胤植,对崇祯皇帝道。
  解阎王是担心崇祯皇帝被这一肚子坏水还脸皮厚的孔胤植欺骗,可解阎王也不想想,崇祯皇帝倘若那么容易被骗,早不知死了多少次了。
  不过崇祯皇帝也不生气,反而很接过解阎王的话茬道:
  “哦?那老解你觉得该怎么处置他们?”
  “咱觉得,造反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该如何处置咱大明律里写的清清楚楚咧。”解阎王就算神经再大条,也不敢替崇祯皇帝做主,不过他的言辞里已经暗示的很清楚了。
  周遇吉闻言心里倒吸一口冷气,这解阎王该不是忘了孔胤植是何人吧?
  倘若真杀了孔胤植,陛下如何向百官交代,天下举子又如何看待陛下?
  千百年来,衍圣公一脉历经数朝,虽有过错,但历代郡王却从来没有过分苛责过孔家,为的就是笼络读书人。
  周遇吉心中有些矛盾,他不懂读书人的那些弯弯绕,只是觉得这么做,对崇祯皇帝来说并不算好事。
  周遇吉看了看崇祯皇帝,却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此长时间的相处,周遇吉也大致摸出了当今陛下的脾性,诸如这等事当今陛下肯定心中早已有了定意,他说不说都没什么用。
  作为武将,周遇吉心里很清楚,他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杀死陛下的敌人,或者,比敌人杀死。
  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解阎王的一番话刚说完,德王和衡王对视一眼都有点傻了,他们二人并不了解崇祯皇帝,只知道这位比他们还年轻的皇帝,只去年一个案子就杀了上万的官员。
  念及此二人是真的害怕了,他们哭嚎着请求饶命,像狗一样想爬到崇祯皇帝身前,但却被几个亲卫拉扯着又拉了回去。
  “陛下,只要陛下肯饶恕臣,陛下以后但有差遣,臣万死不辞。”孔胤植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恨恨的瞪了一眼解阎王,而后跪在地上十分郑重的恳求道。
  孔胤植知道刚才的把戏对这位天子是没有用的,是以,这次他干脆放下了伪装,打算用真情实意来打动崇祯皇帝。
  在他看来,朝廷施行新政也好,或者以后的改革政策也罢,只要有他衍圣公的鼎力支持,阻力肯定会小不少,留下孔家,绝对是利大于弊。
  这次,孔胤植是认真的,因为他也想起了这两年崇祯皇帝的大手笔,孔胤植确实有点怕了。
  “你当真以为大明没了孔家,就不转了吗?”崇祯皇帝冷冷的看着孔胤植。
  死到临头了,竟然还敢以天下文人精神领袖自居,真把自己当成根葱了?
  这天下倘若真有精神领袖,只能是他崇祯一人,他为大明皇帝,绝不允许在他之外,还冒出来个可以影响到国家的所谓领袖。
  孔胤植听了崇祯皇帝冷冽到极点的话,心中顿时大骇,他意识到自己那些所谓的筹码,在这位皇帝心中可能一文不值,当即跪倒在地又道:
  “陛下,求陛下开恩,即便陛下想让臣死,至少让臣再见一见家人,求陛下开恩!”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陛下你倘若真要杀我,看在孔圣人的面子上,总得让他见见家人吧?孔胤植不认为这个要求很过分。
  事实上就连周遇吉和解阎王突然都有点同情起孔胤植,并且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两人都以为崇祯皇帝会同意,不过却看到崇祯皇帝轻蔑的一笑。
  “你是想着只要能活过今天,待回了京城,自然会有朝中百官为你求情是吧?”崇祯皇帝摇了摇头,一下就戳穿了孔胤植的奸计。
  或许在崇祯皇帝看来,造他的反就是十恶不赦,可是朝臣却不见得也这么认为,这些家伙最擅长的就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要他们想救孔胤植,大可以说孔胤植是受鲁王蛊惑,然后再高谈阔论,讲孔圣人对国家的贡献。
  而后肯定也不会忘了给崇祯皇帝戴高帽子,说些只要崇祯皇帝饶恕孔家,定然就是仁义之君的大话,天下读书人定然也会为他歌功颂德,此事也定然可以传为美谈。
  当然,倘若崇祯皇帝执意要治孔家的罪,自然也会有一些老凡尔赛们站出来,说崇祯皇帝心胸狭隘、刻薄寡恩、不容于人。
  在大明呆了两年,这些事儿崇祯皇帝不用想就知道,天下文人一张嘴,就能把好事说成坏事,把坏事儿说成好事儿,举世独浊我独清,这天下又能有多少明白人呢?
  决不能让这孔胤植活着回京,崇祯皇帝盯着孔胤植的后脑勺再不迟疑,直接下令道。
  “孔胤植带头谋反,为藩王之乱主谋,按大明律,当斩!有哪位勇士来代劳?”崇祯皇帝环视了一圈自己的亲卫们道。
  嘶——不少人心中都倒吸一口冷气,陛下这是要斩立决呀!而且连会审都给免了,这是一点都不打算留孔胤植活命了。
  虽然亲卫们心里也都知道造反是什么罪名,但不知怎的,倘若这里是朝廷里任何一个官员或者武将,他们绝对都毫不犹豫的抽出刀子。
  不知为何,当这个人是衍圣公、是孔夫子后人时,一个个却都迟疑起来,即便他们不少人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但两千年的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圣人早已刻在了他们的内心深处。
  谁杀衍圣公,日后定然会被那些读书人辱骂,甚至写进史书,这道理每个人都懂。
  “孔子是圣人,但他的后人不一定是,这孔胤植肯定也不是,怎么,让朕亲自动手吗?”崇祯皇帝知道孔府的影响力有多大,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略微有些失望。
  他本来以为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已经抵得过任何人,现在看来他可太高估自个了。
  孔胤植趴在地上身体有些颤抖,周围全是崇祯皇帝的亲信,他知道,说再多的话都无济于事了,但他仍旧不想放弃。
  “求陛下开恩,念在祖上的功德,绕罪臣一命,即便陛下要臣死,且让罪臣回去见见家人……”孔胤植嘴里仍旧在低声恳求,与刚才的演戏不同,这次他是真的哭的稀里哗啦。
  面对死亡,又有几个人能淡定起来。
  崇祯皇帝懒得听孔胤植聒噪,见身边还是没人动手,一时恼怒的皱起了眉头,右手就要拔出战刀自己动手。
  正待这时,左右两边突然传来仓啷的拔刀声。
  原来是解阎王和周遇吉,二人似乎是下定了决心,陛下说的对呀,管他什么孔家后人,陛下说得对,孔夫子是圣人,但他的后人不是,如此,又有什么好犹豫的。
  可尴尬的是,刚才没人站出来,这一下就站出来俩,一个是亲军侍卫首领、锦衣卫二把手老解,一个是十万京营提督。
  解阎王咧着嘴看了一眼周遇吉,意思是要不就你来动手吧。
  周遇吉也觉得有些尴尬,摆了摆手是以让解阎王来,毕竟杀衍圣公也不是什么好差事,也没啥可争的。
  但一旁的崇祯皇帝可就没那么好脸色了,直接皱起眉头大怒道:
  “放肆!”
  咔嚓——
  解阎王和周遇吉都被崇祯皇帝突然的震怒吓的一机灵,前者手起刀落,孔胤植当即人头落地,脖子上的血窟窿喷出来的鲜血足足有半丈远。
  解阎王的刀法纯熟犀利,人头滚出去好远,孔胤植的身体才逐渐失去控制倒趴在地上,同时四肢无规则的抽搐起来。
  距离如此之近,一股子腥臭味扑鼻而来,崇祯皇帝以手指掩着鼻子又环视一眼周围的亲卫,而后冷冷的说了句:
  “孔胤植是在逃窜过程中,被乱军所杀的,明白了吗?”
  气氛有些压抑,不过还是解阎王反应最快。
  “是是是,孔胤植就是死在乱军手中的,我等到了这地方时,孔胤植已经身首异处了。”
  这法子好,解阎王心道,他虽然忠于崇祯皇帝,但其实动手的时候也担心以后被那些文臣用笔杆子抹黑,但崇祯皇帝的话提醒了他。
  是啊,这里就他们这三百来人,而他们又都是同吃同住的袍泽,谁会跟那些文官尿到一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嗯,卑职什么都没看到,也什么都没听到,所以什么都不知道。”周遇吉也瞬间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
  其余亲卫也都跟着附和,而后崇祯皇帝便欲转身上马,他倒也不担心以后有人泄密,就算有那个嘴巴不严实的,到了那时候,孔胤植之死,也只会是个糊涂账。
  毕竟,谁会为一个死人冒杀头的风险去维护呢?
  “陛下,这俩人咋整?”周遇吉见崇祯皇帝上了马,迟疑了一下问道。
  德王和衡王人都傻了,崇祯皇帝竟毫不犹豫的就将孔圣人之后给杀了,两人呆呆的坐在地上竟然连求饶都忘了。
  “这还用朕下令?留着浪费粮食,杀了!”崇祯皇帝沉声道。
  解阎王和周遇吉对视一眼,心里都是一惊,还是陛下果断呀,狠起来连自家人都杀,同时二人心里也很庆幸,幸亏刚才杀孔胤植的时候二人最终站了出来,否则以后不知道陛下会怎么看他们呢。
  解阎王周遇吉二人得了令后,冷笑着走向德王和衡王,这两人立即从呆滞中清醒,他们似乎意识到了危险,拼命的挣扎着,但抓着他们的亲卫也不是善茬,双手猛的一用力,竟直接将胳膊都给掰断。
  德王吃疼的往上一扬脖子,周遇吉手起刀落直接让德王去见了阎王,而后解阎王也是干净利落的一刀,结束了衡王在这个世界上的罪孽。
  在崇祯皇帝的默许下,解阎王、周遇吉命人在周围捡了些干柴,直接将孔胤植、德王、衡王,以及摔下马的鲁王都扔到了柴火堆里,不大会儿功夫柴火堆就被点燃。
  尘归尘,土归土。
  崇祯皇帝见鲁王之事了结,心满意足的带着三百多亲卫朝着后方的大部队汇合。
  此时天色早已大亮,一轮红日已经爬上树梢,走了约莫一刻钟,不远处逐渐能看到一群群的骑兵,崇祯皇帝端着望远镜瞄了瞄,眉头却皱了起来,嘴里也不知嘀咕了一句什么。
  周遇吉似乎也看到了大部队的前头那群人,他嘴角抽了抽,不动声色的拉了拉缰绳,躲在了崇祯皇帝的后头。
  唯有解阎王满不在乎的依旧跟在崇祯皇帝身边。
  没多久,京营骑兵的大部队就来到了崇祯皇帝的身前,温体仁、陈奇瑜、杨嗣昌、吴甘来、熊廷弼、毕懋康,整个内阁的人都来了,还都骑着马走在最前头,脸色似乎也很是不善。
  崇祯皇帝也突然有点心虚似的,右手蹭了蹭鼻子,露出个自认为很慈祥的笑容道;
  “诸位爱卿怎的也都来了?难道今天的朝政已经处理完了吗?”
  内阁阁臣闻言都没有答话,走到崇祯皇帝跟前翻身下马,而后齐齐的跪倒在崇祯皇帝面前。
  “陛下怎能如此草率?兵家无常,刀剑无眼,陛下即便自己不担心,也该为朝廷、为天下百姓着想,怎能瞒着朝中大臣出城犯险?”温体仁简直气坏了,此刻他也顾不得面前之人是皇帝,言辞间充满了担忧和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