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朝的咸鱼皇子 > 第六十六章:三不知
  在李元华看来,朱翊镜问的问题再不济也是边疆策论,治国利民之法,谁承想这问题竟是这般无厘头。
  “在下乃是文臣,又怎会落入人迹罕至之地,殿下之题太过不切实际,此题又怎能证明在下学问。”
  李元华露出嫌弃模样,像是不屑于回答朱翊镜的问题。
  此话一出众人也深以为然,毕竟众人未来定然是朝中之人,纵使下放历练也是小城命官,深山老林之说太过遥远。
  “可笑,口口声声说着自己乃治世之臣却不想如何入世,只空想如何在朝中一步登天,辅佐陛下治理天下。
  纵观古今,多少名臣都是走遍天下,阅遍山河,亲入市井,历民众疾苦,感苍天不公。更不用说历朝历代明君都有微服私访视察江山之举,多少帝王吹黄沙过密林,只为更好治国。
  怎么到了你这里治世之臣只需要吟诗作对,骂骂当朝者,在京中作威作福便可。”
  一番话不仅怼的李元华哑口无言,也敲响了一旁一众文人心中的警钟,得父辈庇佑,他们在京中太过顺心,以至于早已忘了为官之本。
  “现在,我这提问可有不妥?”
  朱翊镜继续追问。
  “能成为殿下的侍卫定然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下不过是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怎能与其比之。”
  既然与朱翊镜发生冲突,今天就是硬着头皮也不得不继续下去:
  “殿下可还有其他问题?”
  李元华本来心想这三殿下不通四书五经,不理朝纲,能问出的问题也就如此了。但下一个问题却又将他难住。
  “既然你说未来将是有功之臣,又不屑答我这市井之题,我们不妨谈谈国事。”
  朱翊镜笑道。
  “在下洗耳恭听。”
  听闻朱翊镜要谈论国事,李元华信心倍增,在他看来以朱翊镜的那点墨水,也提不出什么好问题。
  “时至今日东南沿海依旧有倭寇来犯,倘若他日倭寇大举来犯,却不劫我大明银钱,不掳我大明子民,只伤我大明士兵,滑而有谋,猛而善斗。
  若有此日,京中应该派何人平定倭乱,或者说,应该派清官去还是贪官去?”
  这问题自然不是随口而问,正史里,嘉靖三十四年春末,五十三名倭寇自上虞登陆,横行八十余日,不杀人,不掠财,不奸妇女,只与官兵厮杀。
  最后在大军围捕下,这群小毛贼才最终被歼灭,据说当时被他们杀死砍伤的平民士兵已达三千余人。
  五十多个人,在大明帝国的眼皮底下转悠了一个多月,想抢就抢,十几万驻军束手无策,这不是一单简单的抢劫案,也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只是在康宁女帝治下,这帮人刚上岸就遇到了俞大猷组建,在沿海一带巡逻的少林寺僧兵。
  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那必然是清官,平定倭乱本就劳民伤财,据题意所说,倭寇定然对我大明子民造成了巨大影响,此时若是派贪官而去,只会雪上加霜,平添民众对朝廷的不满。”
  李元华昂首挺胸,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在他看来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思考的必要。
  “愚不可及!”朱翊镜冷笑一声,摇了摇头坐到了一旁的蒲团之上,倚着游笙兰的腿闭目养神。
  “既然三殿下如此文韬武略,知识渊博,可否给我等一一解惑?”
  看着朱翊镜的模样,李元华气不打一处来,过惯了这种互相吹捧的日子,怎受得了被如此轻视。
  “清官就一定好吗,若是不懂变通只知沿用史书之法平定倭乱之人,只会让倭乱延续以至于难以平定,更加劳民伤财。”
  “贪官同样有问题,若是那种一心敛财不知深浅之人,同样不能平定倭乱,换言之,这种事必须找一个思维敏捷,明白大是大非,必要时能拿的定主意之人。”
  “在如此重事面前,清与贪的界限划得如此明确只会延误战机,合适的人不分清贪。”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朱翊镜依靠的不过是后世之人纵观历史的视角,但在这群书生耳中,此话如醍醐灌顶。
  感受到周围目光以及闲言碎语逐渐的变化,李元华也有些下不来台,但若是真的离去,不光是他的脸面,就连他父亲的脸面也要丢尽。
  “可还要继续?”
  “自然要继续,每个人立场不同自然答案不同,某种意义上在下并未答错。”
  朱翊镜心中也是有些无语,本想着给他一个台阶下,也相当于给二哥一个台阶,自己也可抽身离去,谁知这厮依旧不依不饶。
  “好,既然你对清贪如此分明,那在你眼中究竟是贪官奸诈,还是清官奸诈?”
  “殿下说笑了,自然是贪官奸诈,若是贪官不奸诈早就露出马脚,满门抄斩了。”
  明明又是一道没有异议的题目,但此时却让李元华心中有些没底,毕竟上一题也是同样的剧情。
  “说你蠢你还不信,朝野上下清贪混杂,若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自然需要更加小心,事事多想,事事多心。
  贪官办事升值都可钱财铺路,每一步如履平地,面对势均力敌的清官往往都可以勾结朋党肆意诬陷。
  而清官呢,面对这些贪官的攻击,清官更需要变得更奸诈,为的是明哲保身。”
  这第一题可以说与现实多有不符,第二题可以说各有说辞,第三题李元华便再无借口,一败涂地。
  “官场中人形形色色,殿下又怎能说所有清官都比贪官奸诈,慧眼识珠本就是为官者必须拥有的品质,您这种答案模棱两可,在您口中怎么说都是对的,在在下口中怎么说都是错的。”
  李元华还想为自己辩解,却发现周围众人逐渐与他拉开距离,仿佛在说此人我并不相熟,不要牵连到我。
  而李元华再次低头与朱翊镜对视,那冰冷的眼神让他不寒而栗。
  不同于大皇子那种帝王之威,朱翊镜的眼神仿佛是天神在看着人间蝼蚁,那种感觉更让人恐惧。
  仅仅是眼神的转变就让李元华心惊,心中那种后悔的感觉油然而生,后悔自己为何要招惹这个明显超出自己估计的三皇子。
  “我便依了你,照你说慧眼识珠是为官者必须有的品质,那你来看看,我身后这侍卫,是清是贪,是善是恶,在朝中有何官职,领多少俸禄?”
  “笙兰,上前一点,让我们李大才子好好看看,看看那具慧眼能否看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