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民国之文豪崛起 > 700【回程】
  上海。
  李石曾翘着二郎腿,抽着香烟,催促道:“这事儿你怎么看,给个准话!”
  “还能怎么看?好事啊。”蔡元培笑道。
  他们都收到了周赫煊发来的电报,内容提到两件事:第一,希望他们能以中央和北平两座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名义,正式向居里夫妇发出学术交流邀请函;第二,希望他们通过自身在教育、研究和文化部门的影响,督促南京政府向瑞典远东博物馆索要中国文物。
  “我当然知道是好事儿,”李石曾吐着烟雾,坦白说,“迎回史前文物的工作,我希望交给易培基来主持。”
  李石曾这两年倒霉透了,因为受到“故宫盗宝案”牵连,他自动辞去北平研究院院长职务,还跑到欧洲去躲了一阵子。“故宫盗宝案”的两个主要涉案人员,一个是他学生,一个是他侄子,简直有理都说不清。
  此事由张继夫妇挑起,但引发的后续结果让张继都意想不到,已经完全无法收拾了。
  没办法,李石曾得罪的人太多,落井下石者不知凡几,其中以胡适吼得最凶。
  李石曾和胡适的矛盾由来已久,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故宫名片”事件——
  早在1922年,溥仪召胡适入宫闲聊,谈一些白话诗和出国留学话题。胡适离开皇宫刚刚20分钟,溥仪又派人来邀请,胡适由于没时间,就回了一张自己的名片。
  后来因为教育改革,胡适再次与李石曾起矛盾,而李石曾这时已经主掌故宫大权。他从故宫里搜出胡适的名片,在上面写“臣胡适,今天有事,不能请安”等字样,还专门给名片配了个镜框,挂在故宫里当展览品。
  明摆着在侮辱胡适,说胡适是满清皇帝的奴才。
  由此可见,李石曾真的心胸狭窄,毫无度量可言,抓住机会就要把人往死里得罪。
  反而是胡适比较大度,看到自己的名片成了故宫展览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要求与名片合影。结果呢,合影的要求都遭工作人员拒绝,让胡适完全下不来台。
  现在的情况是,李石曾的学生和侄子官司缠身,他必须挽回易培基的名声,才能留住自己的脸面。而这次从瑞典收回中国文物,就是一个大好机会,易培基是最适合的人选。
  但前提是,必须蔡元培来配合,而两人的关系却很微妙。他们是朋友,也是政敌,他们经常合作,也常年竞争。
  蔡元培笑道:“让易培基迎回文物可以,但这些文物,需要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保存。”
  这就是交易了,李石曾的人露脸出风头,蔡元培的人得实际好处。
  “那就说定了!”李石曾一口答应下来。
  别看李石曾和蔡元培远离政治,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九个部中,超过一半的部长和副部长都是他们的朋友或学生。
  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瑞典远东博物馆索取文物,在他们看来小事一桩。
  果不其然,李石曾和蔡元培一开口,南京政府立即任命外交参事谭伯羽(谭延闿之子)为中国驻瑞典公使,全权负责索要文物事宜,并委派易培基前往瑞典做文物交接、运输工作。
  同时,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分别向居里夫妇发出学术交流邀请函,居里夫妇在三个月后回信表示接受邀请。
  到此,周赫煊的瑞典之行就算圆满了,不仅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还帮着牵线搭桥,索要文物并邀请学术牛人。
  不管是那1万多件史前文物,还是学术大牛居里夫妇,对中国而言都有莫大的意义。
  ……
  瑞典。
  斯德哥尔摩码头。
  王念祖穿着周赫煊赠送的皮大衣,握手道别:“周先生慢走!”
  “诸位保重。”周赫煊点头道。
  吕兆新和孙方也逐一上前握手,三人把周赫煊送上甲板,然后挥舞着手臂目送轮船离开。
  在走之前,周赫煊还捐赠了5000美元,作为中国驻瑞典公使馆的经费。没办法,南京政府不给外交人员发工资,周赫煊只能自己掏腰包,总不能看着外交官们挨饿受冻吧?
  听说,挪威和芬兰那边的公使馆更惨,那都已经揭不开锅了。
  不过很快就要轮到谭伯羽头疼,这位国党元老家的公子,不仅被任命为中国驻瑞典公使,还兼任驻挪威和芬兰公使。一个人管着对三个国家的外交工作,而且都是不受南京政府重视的地方,使馆人员的工资估计还得谭伯羽自己想办法。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实在让人诟病,就拿驻法公使来说吧。此时顾维钧已经回国述职半年,新任驻法公使都还没敲定,中国和法国的外交工作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好在有周赫煊掺和,中国的币制改革比历史上进行得更顺利。在英国提供足够的英镑外汇后,美国那边终于急了,罗斯福把白银集团叫来紧急谈话,然后派遣谈判团队火速前往中国。
  而在汉口那边,周赫煊投资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开始建造桥基了。冬天江水平稳,水位较低,正是修桥的好时候。
  船舱内。
  周赫煊坐在床上高举双手,张乐怡掀起他的衣服,让护士解开绷带换伤药。
  “伤口恢复得很好,估计下个月就能随意活动了。”护士小姐说。
  张乐怡笑着连连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于珮琛端着午餐进来,放在床头说:“先生,你的午餐。”
  周赫煊瞟了一眼,翻白眼道:“又是牛排腰子派,我都要吃吐了。”
  于珮琛笑道:“还有熏烤牛肉,炸鱼和薯条,你选哪样?”
  “那还是选牛排吧。”周赫煊憎恨英国食物,偏偏这特么又是一艘英国轮船。
  伤药已经换完,张乐怡细心地把牛排切碎,喂到周赫煊嘴边,跟哄小孩儿似的:“等到了伦敦,我给你做一顿中餐。”
  “算了吧,伦敦哪有中餐的佐料。”周赫煊嚼着牛排说。
  “唐人街应该能找到。”张乐怡说。
  周赫煊笑道:“反正我不抱希望。”
  于珮琛守在旁边,等周赫煊把午餐吃完,她才端着盘子回餐厅。这已经相当于仆人了,而非秘书的工作,但她却乐此不疲。
  从最初看到豪宅和妻妾,对周赫煊隐隐生出不满。再到周赫煊为了国家人民奔走,捐钱捐物,不辞辛劳,于珮琛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甚至有了佩服之情。直到这次伦敦遇刺住院,又获得了诺贝尔奖,于珮琛已经彻底服气了。
  她觉得周赫煊是英雄豪杰,而英雄豪杰身上的缺点可以原谅,人无完人嘛。
  于珮琛甚至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留在爱国大文豪身边工作。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不仅风光体面,而且还能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如果组织提出要求的话,于珮琛可以义无反顾的向周赫煊献身。她不讨厌这个男人,而且还有十足的敬佩和隐隐的爱慕,并不会因此感到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