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好时光 > 第七十九章 计相失态

  范仲淹有些惆怅!
  去岁此时,从西北回到东京,意气风发,满怀信心。
  励志鼎故革新,为国除弊,富国强兵。
  难得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伙计并肩作战,更为难得,身后有官家的坚定支持。
  感动之余,他们全力以赴,设想着如同商鞅强秦,报答秦孝公知遇之恩那般,成就又一段革新佳话。
  可结果似乎不大理想,成为参知政事已经十个月,新政措施逐步推行也有半年之久,但收效甚微。
  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大宋积弊甚为严重,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范仲淹省得这个道理,所以并不着急,他相信一切按部就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产生效果。
  可是,他们运气不好。
  不等结果出现,反弹便开始了,而且是借天灾而行“人祸”。
  对于这等不及时救灾,反而利用灾荒大做文章,攻讦弹劾的卑劣手段,范仲淹等人颇为不齿,却不得不承认,这是绝好的机会和方式。
  革新岂能没有反对?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变,无稽之谈。
  却成为守旧势力的绝妙借口,以此迫使自己辞官或是罢相,荒谬之言,岂能屈服?
  天变,却也至高无上。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都不能等闲视之,很容易被迫动摇。
  一众革新大臣最担心的便是此事,失去皇帝的支持,再多抱负都无从谈起。
  连续两日,朝会上官家都一言不发,这让他们很担心。
  毕竟,沉默可以解读为犹豫。
  而犹豫,意味着动摇。
  就在他们忧心如焚之时,圣旨传出:六月十二,玉津园观稻,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伴驾。
  这是?
  灾荒之年,观稻亲农,鼓励耕种自救,倒也合乎情理。
  可是,有必要让百官随行吗?
  在如此紧张的时刻,官家如此举动,意欲何为呢?
  不只是范仲淹,满朝文武都在嘀咕,揣测官家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六月十二,多云,微风。
  官家赵祯祭祀武成王庙后,驾临玉津园观稻,百官随行。
  安静许久的皇家行宫顿时热闹起来,人数太多,玉津园的殿堂难以容纳,百官在阅兵用的大校场上集合。
  所幸天空云朵遮住了太阳,又有阵阵微风吹过,才让大汗淋淋的士大夫们好受一点。
  观稻!
  当真这么简单吗?一会该不会动手干农活吧?
  这天气,可真是要了亲命了。
  虽说读书人讲究耕读传家,很多官员本就是农家子弟出身,但久居庙堂,习惯富贵,谁还愿意,还吃得了天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呢?
  还好,官家是仁慈的。
  在内侍的引导下,百官来到了湖畔的农田边,官家赵祯已然站立许久。
  待百官匆匆见礼之后,赵祯笑道:“玉津园里庄稼涨势不错,请诸卿随朕来一起瞧瞧。”
  众臣目光落在附近的稻田里,但见绿油油一片,涨势喜人。
  可是,能说明什么呢?
  皇家御园就种了这么一丁点,有专人悉心照料,不缺肥料,不会缺水受旱,更不会闹蝗灾。
  百姓农田哪能有这般待遇?哪有什么可比性。
  有人暗自腹诽之时,那边赵祯笑道:“稻谷长得不错,瓜果也凑合,不过都寻常,没什么看头。
  倒是有几株庄稼种的早,恰逢收获,请诸卿来一起瞧瞧新鲜。”
  新鲜?
  有人觉得官家的这个用词很新鲜,虽说不喜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也不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也有人心生预感,官家如此大费周章,岂会只是简单观摩收获?
  在众臣或不以为然,或谨慎好奇的围观中,禁军将士抬着几个破水缸、花盆、陶罐之类的容器过来。
  不过众人的目光首先被盆中的植物所吸引——没见过。
  无论生于江南,还是长于西北;无论是司农寺的官员,还是农家子弟出身的士大夫,都瞪大了眼睛,全不认识。
  “官家,此为何物?”
  “杨三郎,你来给众卿介绍一下吧!”
  赵祯没有回答,朝着旁边喊了一声,杨浩便从树后走了出来,第一遭在大宋文武百官面前隆重亮相。
  除了范仲淹等少数人,大部分官员并不认识杨浩,但多少都听说过。
  这个少年怎会在此?这些新奇的庄稼与他有关?
  对了!
  前些日子,捧日军突然进驻上土桥一户小院,莫非……
  当越来越多的线索汇聚之时,真相渐渐浮现。
  众目睽睽之下,杨浩走上前,拱手一礼:“杨浩见过诸公,小子奉旨为诸公介绍一下这几株新庄稼。
  此为玉米,粮食;此为土豆,亦粮亦菜;辣椒,蔬菜,亦是调味品。”
  玉米?!
  土豆?!
  辣椒?!
  没听说过!
  众臣惊疑不定,交头接耳之时,杨浩续道:“这几株庄稼皆已成熟,收获之日,请诸公一起做个见证。”
  见证?
  只听杨浩续道:“辣椒就不说了,玉米和土豆是都是粮食,需知产量几何,小子不擅称量、计算,能否请司农寺帮忙称量,三司帮忙计算呢?”
  虽是请求,但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那便是要求。
  三司使陈执中带着户部判官走上前,早有内侍备好了纸笔、算筹。
  司农少卿亦闻言出列,提着内侍送上的秤杆,负责称量。
  杨浩行动很迅速,三两下便掰下了为数不多的玉米,当剥去外壳,金黄色的玉米棒出现在众人眼前时,顿时引起了又一场骚动。
  招招手,有内侍立即送上两棒先前收获,已然晾干的玉米。
  “诸公当面,称量一下晾干后的分量。”杨浩扭下玉米粒,装进布口袋,挂在司农少卿的秤钩上。
  “陈相公,一亩玉米株数大概是这些。”
  杨浩在纸上写下一个数字,指了指远处的农田:“倘若存疑,那边有一部分尚未收获,可实地勘测验证。”
  陈执中与户部判官上前查看测算,确认无误,待司农少卿称出分量,便立即摆弄算筹,开始计算亩产。
  片刻之后,当一个数字浮现在心头,素来稳重的大宋计相脸色为之一变,惊愕不已……
  众臣惊讶疑惑之时,杨浩拿起铁镐砸在了陶罐之上。
  陶罐碎裂之后,从泥土中滚出了许多浑圆硕大的圆疙瘩……
  这便是所谓的土豆吗?
  杨浩无论大小,将所有土豆收纳入袋,再度挂在秤钩之上,司农少卿立即给出单株土豆的产量。
  “陈相公,土豆种植的株数与玉米相当,您给算算亩产?”
  “什么?”
  陈执中本来惊愕的脸色再度为之一变,仿佛难以置信,似又有些惊喜。
  只见他双手颤抖,纸币掉落在地,一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布袋里的土豆,两眼放光,继而竟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