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北斗七星高 > 第二百零一章 厌胜之术
    郜国公主府。
    郜国公主这段时间每日和李万朝夕相处,一起吟风弄月,过的十分惬意。今天突然听到仆人跑进来急报,说太子妃回来了,吓得她赶忙让李万从密道逃走,毕竟自己因为这些风流韵事已经受到了天子的斥责,如今还处在家闭门思过期内,况且李万与自己同为李唐宗室,如果再让女儿见到这不伦的一幕,实在是脸上无光。
    太子妃回自己的娘家,当然没有那么多的拘束,她进了府门,一边往内宅走一边命公主府的仆人,将李升等人帮忙带来的黄梨放入地窖。正往里走着,迎头就看到自己的母亲云鬓凌乱、衣衫不整的走了出来。
    太子妃看着自己的母亲这般模样,心疼地责怪道:“母亲,就算您奉旨在府中闭门思过,眼下没有客人来访,但是您也该正常梳洗打扮呀?别忘了您的身份可是先帝肃宗的嫡女,堂堂的郜国公主!”
    郜国公主听了女儿的话,用手理了理头发,然后又拉了一下裙子,说道:“乖女儿,你可回来了,你要是再不回来,母亲一个人在府上都快憋疯了。”
    太子妃拉着郜国公主的手说道:“让女儿好好看看您。”说完,就仔细端详着母亲,突然发现公主的脖颈处有一块块的红晕,惊问道:“您的脖子上怎么会有红斑?莫不是身体有什么不舒服?”
    郜国公主听了脸微微一红,抽出一只手捂住脖子,支吾道:“是吗?我也没照镜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这些天感觉有些心烦气躁,一会冷一会热的。”
    “那您怎么没找太医看看?”
    郜国公主白瞪了太子妃一眼,说道:“还找太医呢?母亲现在算是戴罪之身,怎么好意思开口找太医来给我诊治?再说了,万一又有人借机造谣生事,不定还会惹出什么麻烦呢。等到明日随便找个郎中看看就行了。”
    太子妃听了母亲的话险些落下泪来,说道:“委屈母亲了,您再忍一忍,现在李泌先生已经出任首辅,陛下最信任他了,等过几天机缘合适,女儿让太子殿下去求求李泌先生,让他帮忙在陛下面前替母亲美言几句。”
    “别再给太子和李相公添麻烦了,舒王为了夺取太子之位无所不用其极,万一他在污蔑太子与李相公暗中往来,这可是当今天子的大忌,那不是更麻烦了。好了,别站在这聊了,咱们进屋,一边喝茶一边好好聊聊,再让厨房做几个你最爱吃的菜。”
    太子妃说道:“等一下,我让李升回东宫去将太医院给女儿熬制的养颜汤取来,这个汤不仅能养颜,还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以后女儿每天都让太医多熬制一份,派人给母亲送来。”
    说完,太子妃将李升叫了过来,说道:“劳烦詹事回东宫将太医院给本妃熬制的养颜汤派人送来。”
    “下官即刻就回去。”
    郜国公主看着面貌俊朗的太子詹事李升,心中实在喜欢,主动说道:“李詹事不用急,先进来喝杯茶。”
    太子妃也顺口说道:“是啊,不用这么急,今天给送过来就行了。”
    “如果太子妃和公主殿下不急,那下官正巧还有事要回詹事府处理一下,完了事就回东宫派人送来。”
    郜国公主说道:“不用天天派专人送来,李詹事回家的时候顺道捎过来就行了。”
    太子妃也说道:“是啊,天天派人过来是有些麻烦,那就劳烦詹事每日回家的时候捎上,在公主府门前耽搁一下。”
    “下官遵命!”李升说完就告辞走了。
    郜国公主和女儿进到屋内,一边命婢女倒茶,一边问道:“世子妃郭氏快生了吧?”
    “应该就在月末。”
    “这孩子再生下来就是世子的第三个孩子了,纪氏和刘氏所生的都是儿子,估计这回该生个女孩了。”
    “我也希望是个女孩呀。您想想,郭氏本来就是汾阳王的孙女,娘家势力那么大,万一要是再生下男孩,将来一定会惹出夺嫡的事情来。”
    “将来是立长还是立嫡,这就要看世子的态度了。你得机会要先向世子吹吹风,纪氏和刘氏出身卑微,家族也没有任何势力可言。但是郭氏可不一样,将来一旦她的儿子得势,恐怕会有外戚干政的风险。”
    世子妃点头说道:“确实如此,自从郭氏有了身孕以后,纪氏和刘氏就开始担心了,生怕郭氏再给世子生个儿子。听下边的奴婢跟我说,这两个人甚至在私下里用上了巫蛊厌胜(yāshèng指古代的一种巫术。“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之术。”
    郜国公主说道:“什么?她们身为皇室成员居然还敢用巫蛊厌胜之术?这你可得制止她们,这可是皇室的禁忌,万一让陛下知道了,这可是要被处死的。”
    “您还别说,自从知道她们用了厌胜之术,我就发现郭氏的身体确实有了反应,先是开始厌食,继而总是咳喘不停,接下来汾阳王府就接二连三的出事。我念及升平公主在您的案子上也算是出了力的,于是赶紧将纪氏和刘氏训斥了一番,让她们俩赶紧将法术不留痕迹的毁掉。您说奇不奇怪,没过两天,郭氏的身体也恢复了,郭家的事也平息了。”
    郜国公主摇着头说道:“巫蛊厌胜之术自古就有,确有难以解释的地方,所以皇室之内才一直严禁使用巫蛊之术。”
    ……..
    舒王安排在郜国公主府上的内线送来了详细的消息:一,世子妃命令太子詹事李升每日回家的时候,顺便到公主府给郜国公主带养颜汤;二,世子李淳的两个妾,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地位,不惜用巫蛊厌胜之术对待怀有身孕的世子妃郭氏。
    舒王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仔细琢磨该如何利用这些事为自己谋利。苦思冥想之下,他终于想到了一个既能将自己隐藏在幕后,又能将太子置于死地的办法。经过反复斟酌以后,他觉得此计确实是天衣无缝,然后就以探望母妃的费名义走进了内宫。
    …….
    舒王将自己的计划,详细的对母妃韦贵妃说了一遍,韦贵妃听的是胆战心惊,说道:“此事风险极大,无论是李真一还是沈太后,她们俩之中一旦有一个人将此事向你父皇禀报了,你可是性命堪忧啊!”
    “母妃,通过这一年多以来和李真一的接触,儿臣认为她是真心帮助儿臣的,值得一试。而且自古有言‘富贵险中求’,更何况是这种关乎储君废立的大事。成功了,儿臣成为大唐的储君,将来就能君临天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册封您为大唐的太后,百年之后可以与父皇合葬一处;如果不成功,儿臣躲在幕后,应该也能逃过眼前这一劫。”说到这,舒王停顿了一会又低声说道:“但以长远来看,等到将来太子登基以后,他还是不会放过我们母子的。”
    韦贵妃考虑了很久,想到将来太子即位以后,自己可能得到的凄惨结局,终于下定决心,说道:“好,就按你的计策办,但是你不要出面,由母妃到兴庆宫去找李真一说。”
    看着韦贵妃如此爱护自己,舒王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跪地向韦贵妃叩头谢恩,说道:“儿臣谢母后大恩!”
    ……..
    处州(今浙江丽水)私盐商人陈浙青原籍陇右,当年吐蕃连年入侵,为避战乱,陈父举家内迁来到了东都洛阳,并开了一家面馆,做起了小生意。陈家面馆的面汤独具特色、味道鲜美,口口相传竟成为洛阳一绝,加之陈母长相俊美,待客热情,这个小面馆的生意着实不错。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洛阳城突然疫病流行,不仅没有顾客光临,生意极为惨淡。更为不幸的是,陈浙青一家也未能幸免,父母双双染病身亡,留下了一双年幼并已经染病的儿女。眼看着陈浙青和妹妹奄奄一息、命悬一线,就在这个时候,河南尹张延赏在赈济灾民过程中得知了这个情况,不仅将陈父陈母安葬,还让郎中将他们兄妹安置好并精心照顾。
    在张延赏的关照下,陈浙青兄妹奇迹般地生还了。在张延赏任河南尹这几年,对陈浙青兄妹照顾有加,直到张延赏调往西川,还欲带着陈浙青兄妹远赴西川。
    此时的陈浙青已经成年,他谢绝了张延赏的好意,带着妹妹到处州投奔在那做海运生意的远房亲戚。可惜的是,当陈浙青兄妹不远千里来到处州的时候,他的远房亲戚却因遇到海难而亡。
    看着茫茫的大海,举目无亲的陈浙青为了和妹妹活下去,不得已走上了晒海盐私卖的生意。
    自大唐建国以来,食盐本不是官营,肃宗朝为平定安史之乱筹措军费,度支郎中第五琦(姓第五,名琦,字字禹珪)创榷盐制,将食盐收归官营,朝廷将盐收到手中,每斗加价一百一十文以后卖给百姓,为朝廷增加了巨额收入。但是此后,大唐内忧外患此起彼伏,造成盐税不断上涨,到德宗朝,盐税已经加到了每斗三百七十文。
    太史公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面对这样的暴利,虽然唐律规定,贩卖私盐一石者就要判斩刑,但依然有人铤而走险,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刀口舔血的道路。
    陈浙青开始贩私盐,一开始量很小,获利并不多,仅够维持兄妹二人的生活,但每天都要过提心吊胆的日子。直到有一次被巡查的官员发现,陈浙青逃到外地过了很久才敢回家。等到他壮着胆子回到家里的时候,却发现妹妹已经不知去向。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浙青一边继续贩卖私盐,一边寻找妹妹的下落,一年过去了,也没有找到妹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终于悟出了贩卖私盐的门道:官府对私盐商人有别,越是贩卖量少的盐商,越是官府打击的重点,越是量大的私盐商,却可以用钱买通官府,反而不会被抓。于是,颇有头脑的陈浙青借来高利贷,用大笔的钱向当地官府行贿,终于打通了本地县令,开始将生意逐渐做大。
    陈浙青不是一个贪婪的人,他知道‘舍得’,没有‘舍’,哪有‘得’?正因为他将获利所得的一大半都用来向各级官员行贿,所以在官府中获得了特殊的照顾,短短几年,他已经是浙东沿海有名的私盐商。
    有了钱的陈浙青又按追随自己的年限给手下人分红,并利用他们亲属的名义经营各种正当生意,用来掩盖贩卖私盐的勾当,如果是初到浙东的人,绝不会知道他居然是浙东最有名的私盐商。
    就在前段时间,自己的救命恩人张延赏派人带来了一封密信,信中提出让他悄悄运一万石私盐去长安和洛阳低价贱卖。如果换做别人,陈浙青肯定会一口拒绝,但是他不能拒绝张延赏,因为张延赏不仅对自己有恩,而且这么多年以来,他从未接受过自己的一文钱报答,加之如今张延赏已经贵为当朝宰相,私下派人让自己运私盐到长安和东都低价贩卖,虽然张延赏在信中并没和自己说明原因,但是以张延赏当年在河南尹任上的清正廉洁,这么做肯定也是为了两京的百姓着想。于是陈浙青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
    陈浙青将一万石私盐伪装成大米,用手下十几个人的名义分别雇了船,悄悄运往长安,他自己则从陆路直奔京城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