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武装明末 > 第二百章 都是商税惹的祸
  虽然破虏军的待遇比一般的明军要更好一些,但是总归还是要到战场上去打仗的,打仗就会死人,而且死的最多最快就是他们这些当小兵的。
  明朝可不是后世社会,历代王朝也都都老百姓实行愚民政策,所以老百姓的思想觉悟都不是很高,当兵也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而已,政府也不会给战死的士兵什么优厚的待遇,最多也就是挖一个坑把战死的士兵埋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在家里能活下去,当然没有人愿意去当兵了。
  可以说方云在各县征兵,就是在帮各县政府消除隐患,结果各县的知县不但不感激自己,反而把征兵工作队的人都驱赶出境了,如果这些人的脑子没有坏,那肯定是有其他的原因。
  不过很显然,能当上知县的人怎么可能是脑袋有问题的人,他们的脑袋比任何普通老百姓都要灵光,而且就算有一两个不灵光的,总不可能的几个县的知县脑袋同时出问题把,这就很明显了,肯定是有其他事情促成各地知县同时对他出手。
  “大人,这件事只怕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我和几个工作队都谈过话了,各地的知县都让征兵司的人带话了,要求我们立刻停止对进出码头的商队征税,并且赔偿他们的损失,否则,就别想在他们治下的地盘征走一个兵。
  另外福山,栖霞,莱阳,文登,黄县这五个县的知县已经联名把大人告到了知府和巡抚两位大人那里去了。
  说大人枉顾朝廷律法,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对过往威海卫的商人横征暴敛,使得五县物价疯涨,民不聊生。”王永民顿了顿,继续说道:“很明显,大人向商人征税,已经触动了一大批人的利益的人了!”
  王永民最开始是不太赞成向商人征税的,他自己就出身士绅之家,很清楚商人的背后会牵扯出多少关系网,别说方云了,就连万历和天启两个皇帝想要向商人征税,都被骂得半死,甚至还作为污点被记录到了历史书中去了。
  向商人征收商业税和方云在卫城打几个人,架空几位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的性质完全不一样,这可是一次性得罪一大片的人,而且大多数还都是文官,文官可不向王志海这些人这样好对付,动不动就可能上折子把方云参到京城去。
  只是当税务司正式运转了之后,王永民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因为税务司的收入太可观了。
  短短十天的时间,税务司的从来往于威海卫的商队中面征上来了一万五千多两税银,并且还镇压了几家武力抗税的商人,缴获粮食加起来有八千石,布二千匹,盐三千引,,其他各种商品若干。
  这个收入让王永民眼前一亮,作为内政务厅厅长,王永民的日子并不轻松,以为他这个政务厅一直在花钱,却从来没有钱进账,特别是方云把他自己的私人收入和政务厅的收入分开了之后,王永民的身上的压力就更大了。
  这些天光是征兵的安家费,新兵入伍的军服费,伙食费,火枪和火炮每一项的花费都在几万两上下,这些银子全部都算在政务厅的账面上。
  除了军队之外,政务厅开垦荒地还在继续,招纳流民也在继续,新组建的几个司级机构,也都是在大把大把的消耗这银子。
  财政司的账面上,欠方云的银子几乎是每天都在增加,王永民急的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虽然这些银子不需要他个人来还,但是王永民总是去找方云要钱,不仅显得他这个政务厅厅长很无能,甚至会导致政务厅这个机构在方云集团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政务厅现在的只能相当于朝廷户部,本该是应该成为方云的钱袋子,让方云可以专心发展自己的势力,可是现在的结果是方云成了政务厅的钱袋子了,这意味着如果方云愿意随时可以成立另外一个机构代替政务厅,还不会受一点影响。
  这一点对王永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现在可以说是方云麾下文官第一号人物了,而且方云也给了他足够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如果政务厅还只有之前政务处功能,那他真会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干下去了。
  不这次征收商税,让他王永民发现了一条政务厅能够自力更生的财路了,仅仅十天的功夫,税收就高达一万五千两,再加上查抄的货物,这次税务司差不多能进账八万两。
  当然之所以有这么多,主要是因为查抄了盐商三千引食盐,光是这批盐,价格就在六万两银子左右。
  可即便这样,也让王永民尝到了甜头,以后就算没有这么多,但是依靠威海卫这个码头,月入两万两问题不大,当然前提是必须要真商人还会继续往这里靠岸。不过不管说,王现在就是方云让王永民取消税务司,王永民肯定会和方云争一个头破血流,才会罢休。
  方云肯定是不会取消商业税的,别看十天就收了这么多商税,但方云规定的商税也只是百分之五,等于一百石粮食才要交五石的税,能在威海卫走船的商人,每次进出货都是至少都是数千石,多的数量可能达上万石。
  那0.5两银子一石计算,一个商人需要交纳的税金少则一二百两,多也不到三百两,这对一次交易数千两银子的商人来说,并不算高。
  食盐的商税和粮食差不多,主要这两种都是生活必需品,交易量大。
  明朝末年,大部分地区的食盐价格都在一百铜钱以上,相当于后世一百块钱一斤钱,价格贵的让人害怕。不过食盐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须品,就算再贵也得买,他们也得买。
  而每斤食盐的成本价加上运输费用加起来都不会超过十文,这就意味着商人每斤盐至少能赚九十文,正常情况下,每个人一年大概需要七斤盐,就算明朝的老百姓不能像后世社会那样使用食盐,五斤也是有的。
  按照一亿六千万人来计算大明全国的人口,一年需要食用的食盐八亿斤,那盐商能够赚到的钱折合成银子就有7200万两,可以说盐商的财富全都是靠吸老百姓的血给吸出来的。
  可是他们每年向上缴的盐税最多也就两百万两,剩下的7000千万两白银,就被盐商与为盐商庇佑的官员给均分了,真正受伤的是老百姓,而被黑锅的是朝廷。
  对于这样的毒瘤,方云当然是不会客气的了,他在盐税可说是下了狠手,哪里的盐价最高,他就按照哪里的盐价来征税,虽然只是征税百分之五,但是每斤盐要交的税也达到了八个铜板,等于是每一引盐要征税1.6两银子。
  这也是为什么税务司会查抄三千引食盐的原因,光是这三千引的食盐就要交税将近五千两银子,而食盐的主人是登州的城豪商,光是商队护卫就三四百人,还和巡抚衙门以及登州知府的都有关系,怎么可能会愿意交几千两银子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