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武装明末 > 第四百二十四章 朝会
  王永民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孙元化瞬间就明白了,敢情王永民这是打算在山东其他州府复制登州府的管理模式,又或者是方云想要让他这么干。
  王永民说的那些条件,在孙元化看来,除了兵源之外,其他的只要有钱就不是问题,而只要向商人征税,就不愁弄不到钱。
  至于兵源问题,解决了钱的问题,人就更不是问题了,山东省几千万人,绝大部分都是农民。
  明末时期,农民和穷那是分不开的,只要破虏军发的起军饷,供得起饭,就不愁招不到兵。
  如果没有出征金州这趟子事,方云别说在山东个州府征收商业税,就是登莱两府的税务司也迟早得撤销。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如果方云真能在金州站稳脚跟,牵制建奴,就算给他征点税有算得了什么,最关键的是,方云不仅不需要朝廷给他拨军费,还不会影响到山东每年要押往朝廷的赋税。
  朝廷每年往辽东拨了几百万两银子,辽东不但没有一点进展,反而越来越糜烂,要知道那些银子可都是从各省征收上来的赋税,皇帝都没有机会花,就全部用来填辽东的坑了。
  和辽东这个烂摊子一比,支持方云这边就划算多了,至于山东的士绅商,他们享受了几百年大明给他们带来的各种特权和福利,现在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牺牲一点点银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孙元化道:“这件事有一定的可能性,朝廷为了辽东的战事,已经向全国百姓加征了十多年的辽饷吗!将每年高达数百万两的军饷平摊到了全国百姓身上。
  如果仅山东一地就能完成为破虏军提供后勤保障的任务,我相信除了余大成和山东本地的官员之外,部阁大臣们和圣上肯定愿意乐见其成,我会想向首辅大人和圣上详细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
  紫禁城皇极殿,朝会当天。
  在周延儒的示意下,兵部尚书熊明遇把破虏军攻占金州和复州的消息向皇帝和诸位大臣汇报一遍。
  不过报上来的军功是经过孙元化和王永民两人加工的,毕竟要让朝廷支持破虏军在辽东以南对建奴作战,就必须要让朝廷看到破虏军的价值。
  所以孙元化和王永民两人一合计,建奴的伤亡就变成了三万,辽东以南更是除了海州卫之外已经全部被破虏军收复。
  虽然没有三万颗建奴士兵的首级为证,但是建奴高层,贝勒杜度的尸首以及几十个员牛录额真和甲喇额真的尸首已经送到了京师,都不用兵部派人到金州区调查。
  几十员后金大将的尸首,刚一运到进城,兵部的官员就围观了一遍,尤其是杜度的尸首,兵部尚书熊明遇不仅亲自派人到查验,在查验的时候,还亲临现场。
  虽然熊明遇没有见过方云,但他是兵部尚书,负责的就是天下军事,方云在他的任上立下的战功,自然就有他的一分功劳,因此熊明遇十分着急想要确认这个功劳是真是假。
  皇极殿内熊明遇虽然是在向所有人汇报情况,但其实崇祯早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而且还和首辅周延儒就孙元化和王永民提出来的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
  今天上朝的时候,崇祯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自从登基以来,这四年多的日子可真不好过。
  地震,洪水、涝灾,旱灾,蝗灾一样都没有错过,还遇上了小冰河时期,导致全国范围内粮食减产,随之而来的就是陕西农民起义,四川土司造反,山西农民起义、河南农民起义。除此此外辽东连吃败仗,建奴频频入境劫掠,登莱还发生了孔有德兵变。
  虽说在古代,各种灾害并不少见,山里的土匪和山贼也不少见,边关地区有点战事也很正常,但是想崇祯这样,所有能碰上的天灾**全部都经历了的皇帝还真没有几个。
  也幸亏崇祯皇帝的心里承受能力还可以,才能一直坚持下来,直到连紫禁城都被流贼攻破了,实在没办法在继续坚持下去,才不得已把自己挂在煤山的一棵树上。
  但是承受能力强,不代表崇祯能从容的面对这些天灾**,就这几年的功夫,内阁已经被他换了几茬了,负责军事的兵部尚书几乎达到了一年一换,可见崇祯心里火气有多么的旺盛。
  现在终于听到了一个好的消息,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样,崇祯能不高兴吗。
  “诸位爱卿,这是大捷啊!”
  下面的文武百官当中的大部分对大捷什么的并不关心,登州距离京师一千多里地呢,金州就更远了。
  不过看到皇帝高兴,自己的日子也就好过一些,文武百官们一个个也表现出了非常激动的神色,齐齐举着手里的象牙笏板跪地,山呼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方云能够攻取辽南,剿灭了三万余建奴,实乃为大明虎臣,正好登莱总兵的位置空缺,方云既然立下如此大功,就让他补了登莱总兵这个空缺吧!”崇祯大声地说道。
  “启禀圣上,臣听闻方云今年才十七岁,即便功劳再大,担任登莱总兵恐怕不合适吧,否则方云以后再立战功,朝廷岂不是不赏无可赏,封无所封!”御史赵文儒反对道。
  “臣等复议,况且辽南大捷,建奴的伤亡全是孙元化和方云的一家之言,封赏一事,还需派遣官员到辽南核实之后才能定论。”
  赵文儒说完之后,立刻有十多个官员占了出来,义正言辞的说道,其他官员就算没有站出来,当地对纷纷点头,显然是赞成这些人的观点。
  其实包括赵文儒在内的所以反对方云升官的官员都与方云没有什么仇怨,今天之前,大部分人甚至连方云是谁都不知道,他们反对崇祯给方云升官,纯粹心里不平衡,为了反对而反对。
  能在皇极殿上站着的,除了世袭武将年纪可能会比较小一点,其他哪一个不是四五十岁,就拿赵文儒来说吧,明年就过五十岁了,现在才混到一个右佥都御史。
  方云才十七岁,就当总兵,这让过五关斩六将才混到四品官的赵文儒心里怎么能服气。
  谁让大明的总兵一般都是由左右都督担任,最不济也能混个都督同知,可即便是都督同知,那也是从一品的高官。
  虽然武官的官职位高权不重,就算方云被提为右都督,在朝廷中也照样没有说话的份,但是一想到方云十七岁就担任总兵,赵文儒心里就不爽。
  如果是以前,自己的提议被手下的臣子当面反对,崇祯的脸色肯定会很难看,不过这次,他却是面不改色看着众人,一副胜卷在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