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武装明末 > 第四百七十九章 卖土地
  方云将地租限制在两成以下,目的是为了让普通百姓能够吃得上饭,不是要地主破产,地主、士绅、商人同样是他治下的百姓,只不过是他们撞到枪口上。
  商人还好,方云虽然征收商税,但是商税的税率并不高,都是根据商人的商收入来制定的,赚的越多交的商税才越多。
  但是地主和士绅就比较吃亏了,这类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收地租,店铺之类只是给他们挣点零花钱,如今地租被限制在两成以下,他们每年的收入就被固定下来了。
  本来随着方云对登州、莱州和青州三府的进行土地改革,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百姓生活被改善了,必然会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其中就蕴含了大量的商机。
  如果碰上脑子灵活的地主,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机会,因为不管大小地主,一个个都是有钱的主,普通百姓想要做生意,起步资金这一关就管不了,但这对地主、士绅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比如秋收之后便要入冬了,以往过冬百姓由于买不起棉衣棉裤,只能躲在家里烤火取暖,但是躲在家里可没有吃的,他们还得出去干活,所以每到冬天都会有大量的百姓冻死冻伤。
  今年秋收以后,农民在交完税或者是交完租之后,手上都还有一些闲钱。虽然百姓大多不舍得花钱,但是有些钱他们却不得不花。
  百姓也不想要每天蜷缩在家里,寒天冻地还穿着单衣,万一冻得伤风感冒了,看病钱可能会是冬衣价格的几十倍,所以百姓们早早地便开始置办冬装。
  看着别人置办冬衣,家里没有过冬衣物的百姓也不甘落后,青州府加上登莱两府,有**百万百姓,顿时导致棉衣棉裤需求量大增,直接催生了一大批的棉花商,纺织商。
  而棉花只是诸多商品中的一种而已,王永民在山东境内大修官道,使得建筑、木材行业变得火爆起来,方云到处修建兵工厂,又让钢铁、火药等行业变得兴盛。
  随着青岛城的建立,胶州湾也正式利用起来,各地来往的海商人络绎不绝,更是催生了一批造船商人。
  虽然方云的山东造船厂依旧是一家独大,但各式各类的造船厂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生产小到几十料的舢板船,大到能够运输三五百货物的商船。
  这些新兴起商人群体中,有不少就是从就是地主、士绅投资的,这部分人都是眼光看的比较远的人,眼看只靠收租,日子恐怕是要一日不如一日,所以他们果断地改了行。
  但也有不少宁愿吃老本,也不愿意去经商,或者不排斥从商,但是却没有商业头脑的地主和商人,这些人如果不能尽快将目光从土地转移到工商业方向上来,就只能一直啃老本了,直到最后被淘汰的。
  不过他们是幸运的,如今辽南百废待兴,光是把普通百姓移民到辽南去,想要把辽南发展起来,难度相当大。
  所以方云准备将辽南的土地卖给地主,因为战乱的原因,山东的田价不是很高,济南、兖州、青州这三个土地比较肥沃的州府,平均田价也就只有十两左右一亩,登州、莱州更便宜,均价在5-8两一亩地。
  而辽南的土地现在还是荒地呢,价格自然更便宜,方云打算卖四两一亩。
  按理来说荒地都四两一亩价格明显偏高为了,因为地主们买下的只是荒地,还要自己花钱把荒地开垦为耕地。
  不过方云敢卖这个价格自然是有底气的,出售的那部分土地,地主从土地所得收入除了该交的赋税之外,其他全部归地主自己。如此一来,虽说田价定的有些高了,但以后的利润将会非常可观,甚至比他们收七、八成佃租还要多。
  而方云则可以将售卖土地所得钱财用于开垦辽南荒地项目上面,在辽南开垦一千万亩耕地,差不多要投入四百万两银子。
  这笔钱如果要方云或者王永民来出的话,整个山东的发展都要陷入停滞状态。
  王永民虽然已经全面接管了山东的商税,山东六府的商税一个月接近一百万两,但他手下同样有一大批人要养,破虏军和山东地方兵军饷也都是由王永民提供,要王永民一次性拿出四百万两银子,根本不现实。
  方云的身家在秋收之后倒是涨了不少,全山东农垦公司旗下的土地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亩,佃租都是两成,所以秋收完之后,方云入账两百万石。
  但折成银子的话,也就只有一百万两,还得给一万余名农垦公司的工作人员发工资,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年光是工资都得发出去三十多万两,剩下的还不足七十万两,距离四百万两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虽说方云还有其他生意,但是一个月也只有几十万两而已,就算全部拿出来,也无法凑齐四百万两,而且方云如今家大业大,教育、公路、武器、装备、水利工程等各方面都要花钱,已经无法再向以前一样,将全部的资金投入到开荒中去。
  但如果将辽南的土地售卖给地主的话,只需要出售一百万亩就能获得四百万两银子,在资金管够的情况下,最多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一千万亩耕地的开荒任务,而地主开垦的一百万亩耕地,不但不用方云出钱,每年还能为方云提供一笔可观的田赋税。
  “督军,出售辽南的土地,我不反对,但如果收成都归地主了,还有那个佃户会愿意去给他们种地,地主虽然贪婪,但也不是傻子,这么明显的道理他们肯定知道。
  依我看,还是降低每亩的售价,然后按山东这边管理方式,将地主限制在两成。”
  王永民不反对卖地,辽南那么大一块领地,如果全靠官府去开垦荒地的话,没有五六年的时间都无法完成,卖给地主或者商人不仅可以得到一笔钱,还可以借助地主、商人财富,加快开发辽南的速度。
  反正辽南的适合开垦的荒地那么多,就算一亩只卖一二两,只需要卖个五六百万亩,不要说在辽南开垦一千万亩耕地,就连继续在山东开垦一千万亩土地的钱都有了。
  方云笑着道:“辽南和山东不同,那里地广人稀,土地问题不想山东这么迫切,而且辽南还随时有可能被建奴入侵,风险比较大,对地主、商人们吸引力不大。
  再加上辽南土地现在还一片荒芜,如果我们再限制地主只能收取两成地租的话,除非我们把建奴全部消灭了,否则就算一两一亩也很难卖出去,否则一旦遇上建奴入侵,他们就会血本无归。
  但如果土地收入全部归地主所有的话,那就不一样呢,相比两成佃租,他们的收入等于是翻了五倍,就算碰上建奴入侵,但一年只要保证他们能丰收一次,赚到也是在山东相通土地的2.5倍,同样只坐地收租,这个利润足以让山东的那些大户动心了。”
  “这一点我倒还没有想到,但是土地里的收成都归地主了,那地谁来种呢?难不成让地主自己来种地?”
  经过方云这么一说,王永民也知道自己把事情想得简单了,土地的确是地主、商人拥有致命的吸引力,但那要看哪里的土地了。